甘肃省财政干部教育中心
绪论
一、选题依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的财政支农政策,然而,考虑到财政支农政策落实的效果和政策贯彻的主要群体为农村财会人员的特殊性,财政部果断提出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
2008年12月29日财政部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中已经明确了培训的对象和培训的内容,在培训教学活动中,如何牢牢把握文件精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同时把握“两个落脚点”,即财政支农政策与农村财会人员。
在培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培训实效,是衡量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下的“三农”问题是教育支撑问题。对不同人群、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支农政策,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与之相适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学方法,以满足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只有选定适应培训对象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才能实现文件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要求,打破“水土不服”的制约,为“三农”发展提供保障,实现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实效,提供高性能的工作方法。
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中,从内容的角度讲,如何选定适合当地实际,又不脱离文件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工作储备智力的培训内容需求;从培训对象的角度讲,如何把握适宜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施教,走“特色培训”之路,使不同的人群能够学得懂,用得上。因此,研究工作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中如何实现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与培训方法之间的协调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理论研究综述
自2000年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此展开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组从财政支农的现状、财政支农培训等两个方面对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并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等方面对研究进程做出阐述。陈光贤就柞水县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中的实际情况,在《积极探索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新机制》,首先阐述了其本地区培训工作的基本情况及成效,继而分析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加强调研,不断创新;健全机制,提高质量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张春生在《关于全面深入推进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中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一是对培训工作要夯实基础,将培训转化为成果;二是从体制、机制上确立mobile28365的职责和地位;三是实行远程网络管理;四是实现报名、培训、考核、档案全过程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创新教育培训管理模式。齐磊、刘丽发表的《财政支农培训中案例教学实践与探讨》中,从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采用案例教学是创新的教学实践,支农政策培训案例教学是各项政策本身特性的需要,阐述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采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三种方法来提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质量。山西省财政厅副巡视员崔春香女士在《开展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中,从山西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基本情况谈起,提出了培训实践的思考,在文中的第三部分谈到政策建议,即扩大培训内容;研究发放“农村会计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陕西省mobile28365汉中分校在文章《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七步工作法”》中,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比较系统叙述了农村财会人员培训的七步工作法。陈虹在《发展》杂志上发表的《农村财务人员财政支农政策的培训》一文,以经济学的视角,从资源要素的分配为切入点,建立农村财会人员的保障体系,提出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新思路。舒煜、张晓娜、陈宗科以陕西省为例,在题为《陕西省农村财会人员培训需求状况调研报告》中,叙述了陕西省农村财会人员及财务管理现状,接着以实际调研资料为依据剖析了财政支农政策落实情况,分析了农村财务管理和财政支农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及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提出建议。
总之,在全国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同时,培训教学实践理论研究也随之展开,有些研究对当前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二)国内财政支农培训教学实践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涉农培训工作日益重视,一方面,出台大量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由国家各部门组织实施的大型“三农”培训项目不断推出,并得到迅速推广,如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培训专项活动,以政府主导型涉农培训格局逐步形成。国内对涉农培训主要是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较少涉及涉农管理方面的培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又好又快发展,国内涉农培训现状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各地富有特色的培训层出不穷。在全国各地,一方面,各级政府积极执行上级的涉农培训政策,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地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涉农培训项目。
第二、培训机构主动服务“三农”的意识不断增强。为进一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特别是农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科研部门加大了培训服务力度,提高了培训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渐成为涉农职业培训的重要力量。许多企业通过加强农民培训等措施,在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同时,带动农户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民办培训机构不断发展壮大。随着面向涉农职业培训需求的进一步增强,激发了各类民办培训机构出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第四、培训模式日趋多样化。各地在涉农职业培训工作中都有不少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职业培训模式。常见的涉农培训模式一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开发、由政府系统组织的农业科技培训模式;二是政府买单、发放培训券、开展订单培训并发放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职业培训模式;三是广大农民自主组织的培训模式;四是由相关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组织的针对特定人群的培训模式;五是职业培训机构独立面向市场的培训模式。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实践虽已逐渐展开,但总体而言,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实践研究理论深度还不够,需要在培训内容、培训教学方法、培训机制的构建、培训效果的考核等进行探索研究。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须在借鉴其他成功涉农培训的基础上,探索研究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之服务于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服务于我国的“三农”发展。
三、课题结构
本课题由四个部分组成,具体组织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选题依据,描述课题研究现状,最后概括课题的工作以及内容的组织。
第二部分:财政支农政策概述,主要介绍国家支农政策发展背景、历程。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发展背景主要包括农村、农业、农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发展,以及财政部适时提出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战略。
第三部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主要对培训和培训组织进行说明。农村财会人员现状说明培训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农村财会人员整体素质与现状分析主要对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性别结构、任职时间、所在地域与经济情况进行抽样分析。
第四部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主要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作了详细的说明和阐述。总结分析各类培训的原则、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以及总结分析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提供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第五部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教学研究。主要对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和培训对象进行教学的研究。
第六部分:教学实践示范。主要对三类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示范。
第七部分:后记。总结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指明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总结课题的选题及研究依据,介绍国内外相关涉农培训教学的现状方法,分析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概括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最后确定本课题的组织结构安排及部分的基本内容。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一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研究法;二是对比分析研究的法;三是实践研究法;四是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财政支农政策概述
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加大了对“三农”扶持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 财政支农政策的落实与项目资金的监管已提到议事日程。宣传好支农惠农政策, 管理好支农资金, 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愈发重要。推进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有利于农村财会人员加深对各项政策的把握和理解,有利于加快村务公开、民主理财进程, 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财政支农政策是指政府为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按照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财政投入、农业税收、财政补贴等手段,实现对农业的指导、鼓励、帮助和管理的一系列政策。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时代背景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大事。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与时俱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财政支农政策正是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依据客观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的指导财政再分配活动、处理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一)农村是新中国诞生的基石
我国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突破了人民公社原有的经营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家庭联产承包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迅速发展起来。到1983年初,全国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也给城市改革做出了榜样,增强了信心。所以有的学者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经验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实行了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并取得了成功的伟大实践。
农业是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积累建设资金。广大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重要来源。故称之为“母亲产业”。农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和工业现代化的迅速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中国的农民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下,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依然是“不扬鞭也自奋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创造性地选择和建构了新的生产、经营体制,推动了中国整个体制的改革;中国农民创造了乡镇企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中国农民创造了小城镇,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国农民正在进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建设,为完善中国政治民主制奠定基础。这一切都雄辩地证明,中国农民不仅在过去的革命战争中,而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是历史的开拓者和重要的主力军。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将在亿万农民坚实而雄伟的步伐中逐步展开并最终完成。
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成熟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就十分鲜明地提出和确立了我国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政策取向。适时推进由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换,是工业化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道。目前,我国工业正处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根据国际惯例,这一时期的工业已经完全具备反哺农业的实力和能力。工业从自身的发展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业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我们的新型工业化不仅新在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也新在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二、财政支农政策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起,财政支农政策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逐渐趋于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当时国家财力还比较薄弱,为了稳固新生的政权,国家逐步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以保证工业化的推进。
第二阶段(1958——1978)。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制度的确立,国家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应的财政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这一时期,采取的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生产力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形成了农业农村的事务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历史观念。
第三阶段(1978——1994)。1978年,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农村拉开了序幕。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被长久桎梏的生产力。这一时期是现行财政支农政策的形成时期。资金渠道多,政策覆盖范围广,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领域。
第四阶段(1994——2002)。这一阶段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并付诸实施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财政支农投入逐步增加,在继续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的同时,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支持,加大了对农村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支持。
第五阶段(2003——2010)。2003年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中央在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要求全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支农方面,除了已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并加大力度外,一是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债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三是改革农业税制,取消农业特产税,进行农业税减免试点,以至逐步取消农业税。
经过多年的演变、调整,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以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发展等政策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显现。特别是2003年以后,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开始实现战略性转变。第一,确立了“公共财政阳光要逐步照耀农村”的指导思想。这既是打破传统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格局的前奏,也是公共财政理论建设和实践方面的重大创新。第二,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结构的调整、支出方式的转变、财政支持范围的拓宽体现了“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把促进农民增收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既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把财政支持和农民直接受益结合起来,既初步理顺了国家与农民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又体现了财政支持“三农”“以人为本”的精神;把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加大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结合起来,既减少农民,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又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精神。所有这些,不仅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将有力地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第二章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
财政部提出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战略,旨在于把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建设成为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主管道,农民群众向上反映国家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执行情况的主渠道。
一、培训现状
(一)“财政支农政策”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按照归口管理部门分类,主要有:(1)财政部门负责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汽车下乡补贴;(2)农业部门负责的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种植补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村一品”示范村补贴、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及发展蔬菜、药材等产业的补贴政策;(3)畜牧部门负责的畜牧产业贴息贷款、畜禽标准化养殖补助、良种奶牛冻配补贴、能繁母猪保险、奶牛政策性保险等;(4)水利部门负责的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补助、流域治理工程等优惠政策;(5)教育部门负责的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免费提供的教科书,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员资助、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高等教学入学救助、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政策;(6)民政部门负责的农村低保政策、农村五保政策、优抚安置政策、救灾救济政策、医疗救助政策等;(7)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的农民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农民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免费培训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等。
此外,还有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的以工代赈项目;卫生部门负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孕产妇住院免费分娩;农业部门负责的扶贫开发政策;林业部门负责的退耕还林还草、果品生产扶持政策;烟草部门的烤烟生产扶持政策等。这些政策,有的是普惠性的,如对农民的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等补贴政策,广大种粮农民都能享受到。有的政策受财政资金规模的限制,只是某一区域,某一产业或某一人群受益。还有一些政策是试点性的,不在试点区域的农村是享受不到的。由于各种补贴性质、规模、标准、范围、管理部门各不一致,所以把财政支农政策宣讲作为培训的重中之重。
(二)“农村财会人员”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掌握农村财会人员整体素质与现状,促进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更好地为“三农”提供人才服务,我们以兰州市840名农村财会人员为例,对其整体素质与现状进行分析。
岗位结构分析
农村财会人员非专职人员所占比例最大。2010年非专职的人员数量占到兰州市农村财会人员总数的67.85%,多于专职岗位。之后是会计岗位(25. 71%)和出纳岗位(19.29%),其它如报账员的比例最小(4.29%)。由村文书兼职的农村财会人员在各岗位中所占比例都比较大,达到38.33%。非专业人员组成有村主任、村书记、文书、出纳和不确定岗位人员组成。
从业结构分析
从农村财会人员的从业年限分析,其中从业3年或3年以下的人员为273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32.5%;从业3年以上到5年的人员为86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10.24%;从业5年以上到10年的人员为217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25.83%;从业10年以上的人员为264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31.43%。
学历结构分析
高中学历在兰州市农村财会人员中所占比重最大。2010年,高中学历在兰州市农村财会人员中所占比例达42.98%,高于其它学历人才所占比例。兰州市农村财会人员其它学历分布比例为:研究生0.24%、本科17.02%,大专20.24%,初中15.71%,中专3.69%。但总体而言,大专以上学历占人员比例为37.5%,大专以下为62.5%。不同经济状况的人员学历分布不同。大专以上在经济发展较好、毗邻县市区较近的比重普遍比较高,而在经济发展滞后,村庄位置偏远的比重较低。大专以上学历中非全日制比重较大,党校函授比例较大,财经类专业比重较小。
年龄结构分析
在兰州市农村财会人员中,整体年龄结构分布相对合理。其中80后143人,占总人员数的17.02%;70后232人,占总人员数的27.62%;60后320人,占总人员数的38.10%;50后145人,占总人员数的17.26%。36岁以下人员250人,所占比例为29.76%;36—45岁人员为301人,所占比例为35.83%;46—55岁人员为236人,所占比例为28.10%,55岁以上人员53人,占比例为6.31%,年龄结构地域分布与学历结构地域分布相同,也存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毗邻县市区的年龄偏低;否则反之。
上述分析表明:农村财会人员底子薄,培训对象结构复杂。农村财会人员专业基础知识欠缺,对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票据审核和报账程序掌握不够,绝大多数报账员由村干部(文书)兼任,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有些根本没有接触过会计知识,对各种财务制度如收支制度、内部控制度、会计工作程序、现金管理制度等所知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数农村报账员无从业资格,加之文化程度低,参加培训少,缺乏必要的财经法规和财会基础知识,难以适应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要求。
通过对在岗的农村财会人员素质与现状分析,为培训对象的分类教学、培训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对症施教奠定基础。
二、培训工作组织
(一)培训工作组织流程
1.培训需求评估。以跑县下乡进村的调研方式,对培训对象相关信息和培训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集合培训对象自身已拥有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筛选出参训对象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缺项,并对此进行分析评估。其目的在于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确定培训内容。依据评估结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不同经济条件和个人接收与消化新知识、新技能的功能,确定“分类、分层培训”的内容。
3.开发“本土”教材。根据本地区培训对象现状评估和“分类、分层培训”内容设计,组织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学人员,编写具有针对性强、实用性好、操作性简便的“本土”教材或民族教材,为培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夯实基础。
4.设计授课教案。在上述三个环节的基础上,任课教师要认真分析参训对象现状,研究培训需求,把握教学重点,制定教学教案。培训机构可组织任课教师采取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等“说课”方式,向与会者介绍备课教学思路,达到集思广益、实施集体备课的目的。同时,借助现代培训教学手段,使培训教案更加丰富,更加直观,更加富有成效。
5.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关乎到教学质量。选择和使用适宜参训对象的教学方法,是培训教学成功的一半。方法得当,变繁为简,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同时,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关注学员的参与性。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教学过程,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二)培训模式
以甘肃为例,甘肃各地的培训模式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一是“请上来,到省城,统一食宿,集中培训,完全脱产”的兰州模式;二是“带师资,下县城,送培训”的天水模式;三是“请上来与走下去相结合”的临夏模式;四是“依托县委党校,立足本县”的其它市县模式。相比较,兰州模式较好。主要是异地培训,尤其是市州集中培训,不但层次高、视野宽、信息量大、学习环紧适宜,而且更重要的是远离单位,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学员能够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培训效果相对更好。
第三章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教学研究
随着财政支农政策教学理论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新的培训教学方法将层出不穷。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极不平衡,加之多民族构成,生活形态各不相同。就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客观上存在开设课程多、教学内容多、前沿知识点多、培训时间短“三多一短”问题。既要把农村财会人员培训成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兑现者;又要把农村财会人员培养成为农民群众意见建议的收集者、反映者和信息者。这是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实践的重头戏。
一、教学概念
(一)教学定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初国家完全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税赋负担之后,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贯彻,配套资金,支农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为了加强财政支农政策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管好用好支农资金,把党和政府的阳光普照到千村万户,财政部于2008年12月29日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就开展此项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培训内容主要涉及财政支农政策、涉农法律法规、财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培训对象涵盖行政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出纳等在岗人员,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后的村报账员、代理会计、资金会计(出纳)等人员,有条件的地区可扩大到行政村主要领导、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等。其培训方式主要采取集中面授的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可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培训时间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和工作实际,农村财会人员每年应接受不少于24小时的财政支农政策及相关知识培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长期性开展对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尚属首次。
总之,在培训教学和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适宜的培训内容,达到预期目标。一般情况下,在支农政策宣讲中要突出一个“新”字,解读新政策,宣传财政支农政策带来的新城镇、新农村建设的新经验、新气象、新变化和新思想,以及新观念;在职业道德讲解中要突出一个“育”字,培育一支既懂法、又重德,能管理、会做人,拒腐蚀、防脱变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在代理会计业务技能培训中突出一个“储”字,既具备目前所应用的日常经济业务知识,又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储备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在村报账员业务技能培训中要突出一个“实”字,贴近村报账员实际,注重村报账员实用,把培训工作做实,力促村报账员的业务和技能水平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提升。
(二)教学意义
1. 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在促进科学发展的同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这就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成效。但总体看,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在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等方面,城乡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国政府在国家财政逐步增强的背景下,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农村、农业、农民做了几件实实在在的大事。譬如,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最终取消了农业“四税”;国家建立了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制度,对农民实行了“四项补贴”;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率先实现了“两免一补”;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基本实现了对农业人口的全覆盖;在全国普遍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国农村农民都有了社会养老保障。这一系列重大的强农惠农政策,对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将发挥巨大作用。
2. 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是提高农村财会人员整体素质的客观要求
在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中,相对滞后的“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随着国家支农投入的不断加大,基层财会人员素质将直接影响支农政策执行的好坏,也将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财会人员队伍会将国家政策的阳光照进千家万户。培养一个财会人员会温暖一个村,培养一支队伍能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财政支农政策教学培训是以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和强化财务管理为目的指向的,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我国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迫切和现实,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与落实,需要每一个经济实体对会计核算的符合国家规定的会计法律法规,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能否实现,则直接决定了对村级财务人员的要求。长期以来,农村财会人员的频繁更换,使得我国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总是处于一种“从头再来”的状态之中。这也使得业务培训的内容亦处于“借”、“贷”这样最基本的财会知识的掌握;从人员来看,多数是低学历、无专业技术职称者。因此,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管理、内部财务控制规范等基本知识的教学培训,尤其要着重强化对强农惠农政策、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培训,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执业操守,把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推动财政支农政策教学培训工作全面进步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财会人员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农业建设和农村发展建设一支稳定且高水平的农村财会人员队伍。
财政支农政策教学培训通过对基层财会干部、广大农村财会工作者和乡村干部的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和会计业务等的教学培训,使党的政策及时准确得到宣传落实;使现行的会计法规、制度、财务管理在农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教学培训的传播辐射功能,可以普遍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政策宣传和业务提高得以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促进党的政策和先进文化在农村社会顺利推进。因此,进行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实践与研究更是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开展的基础性工作,其意义不言而喻。
3.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研究是促进该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必要前提
财政支农政策教学培训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化财务管理是培训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新型的农村财会人员,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并为现代农村提供后备力量。财政支农政策的宣传落实,基层财务人员是关键,而财务人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恰恰是财政支农政策教学培训的本质工作。教学培训工作作为政策宣传、业务提高的重要手段,不是一个空洞的说教,必将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这便是对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教学培训工作则是把党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问题上的路线、方针、政策告诉大家,并引导农民朝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保证农村经济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加强教学培训,以点带面,能够使财务人员树立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推进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一个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农村和谐的社会,教学培训无疑是加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促进农村社会长期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因此,建设和谐新农村,以及发展农村生产力必然要进行财政支农政策教学培训,财政支农政策教学培训是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培训教学也存在很大差异,对农村培训教学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要使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有效地得到可持续性地发展,就必须进行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研究。培训教学研究有益于促进此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
4.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研究是增强培训教学针对性、有效性的基础环节
目前,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仍然呈现出不少问题。如:从农村财会人员发展的素质要求和培训资源的有限性两个角度来考虑,存在如何确定培训对象。此外,培训教学不仅要求农村财会人员熟政策、有文化、懂技术、还要会经营,即需要有现代农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理念等内容,在培训教学中存在如何确定培训内容等问题。因此,研究工作对于推进当前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农”发展是有意义的。
5.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研究是总结经验探索教学方法的根本途径。
研究工作是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工作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总结经验,探索培训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工作。它为提出培训教学的科学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安排,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培训教学提供依据;它为培训教学设计一套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分类明确的课程体系提供依据。研究工作增强对培训教学工作的认识和分析,为注重培养“会思考的农民”,同时也注重“现场至上”、“和农民紧密结合”的培训教学的理念提供参考。
二、教学研究
(一)政策类教学研究
政策解读教学实践实施主要是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是指在模拟具体工作情景的环境中,通过模拟双方(村干部的模拟者和群众的模拟者)的提问和回答来检测实践双方提问的方式,回答的准确度,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从而评价、考核学员的各项能力与潜力。它注重培养学员对具体问题处理的能力,它将政治、文化、管理诸因素融为一体,综合组成特定岗位职务能力标志体系,在实践活动开展的同时,增强了培训对象的竞争意识。而在这种教学实践中要求指导教师,根据活动的开展随时对学员进行鼓励和引导。
(一)政策类教学研究
财政支农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项目多,管理部门多,各地执行项目和标准不尽相同。从教学角度讲,政策类的教学与其他培训科目的教学有质的区别。政策类的教学宣讲可以放大辐射半径,由主要面向农村财会人员放大到整个农村人口;由专门机构放大到农村社会;由部门监督放大到社会监督。这一社会知晓度的特殊性就决定了政策类培训教学与社会宣传形式应多元化。
1。财政类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宏观政策宣讲与微观政策解读相结合。财政支农政策既有国家级政策,又有地方政府配套政策;既有涉农政策,又有支持牧渔林政策;既有涉及具体品种类的政策,又有涉及不同行业的政策;既有普惠性长效政策,又有阶段性个性政策。总之,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中,要考虑政策本身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探索其培训教学的路径,追寻其培训教学的规律,把国家宏观政策的培训宣讲与地方政府配套政策解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家宏观政策的宣讲,应侧重于中央一号文件(近年来都是涉农内容)针对“三农”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涉农经济政策以及农村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等。只有把财政支农政策的宣讲放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大背景下,方显得更有支撑力,更有厚重感。
第二、课堂教学与社会宣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宣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首先,接受宣传的对象不同。前者是有具体指向,后者则面向农村社会全体成员;其次,政策信息的知晓度有差异。前者知晓范围小,而后者知晓度大;再次,发挥的效能不尽相同。前者的对象是政策的执行者、兑现者和具体落实者,后者既是政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政策落实的监督者。充分发挥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促进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既要注重对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宣讲,更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如印刷宣传品、宣传册、宣传图表等,面向广大村民广为宣传党和国家扶植“三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支农政策。使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激发农民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传统培训教学方式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指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员为实现培训教学目的,完成培训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它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综合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联系教师学员并承载课程内容。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各类教育的教育质量提高提供有力支持,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方便快捷广泛的教育服务。传统培训教学方式,一般具备固定的教学场所,采用集中面授的方式,教师与学员可近距离、面对面交流讨论,教学环境和学习“气场”比较优越。目前,财政部mobile28365已经开通了远程教育,福建省财政厅借助全省党员远程教育网络也实施了财政支农政策远程培训。各地在培训中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具体的培训教学方式。
第四、单一平台与多元载体相结合。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实践中,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为宣传财政支农政策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参训者仅限于农村财会人员,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甚微,政策宣传的深度与广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政策宣传域越广,知晓度就越大,民主程度就越高,一个好的政策就能够在阳光下发挥应有的效能,同时也为社会监督创造条件。就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而言,课堂教学是政策类培训教学中首选的主要载体;就面向农村人口宣传党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来讲,宣传载体应不断创新。如借助农村广播、黑板报、文化室、宣传册、宣传画、文艺演出等多元载体,拓展政策宣传阵地,扩大政策宣传力度,把党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阳光普洒到千家万户。
第五、汉语言教学与民族语言教学相结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多、语言多、文字也多。就汉语可划分为七大方言;就少数民族语言来讲,除回族、满族使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共使用72种语言,已成为本族母语,并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际工具。多民族构成、多民族语言交流、多民族文化传承,加之约占全国人口8%、分布于占全国总面积50—60%的土地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之特殊性,给政策类培训教学和培训组织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培训教材的翻译虽然量不大但种类多,培训成本自然上升。民族问题事关国家稳定,丝毫不可马虎。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只能普及不可空缺,应寻求适宜的方式方法,依靠基层政府和基层财政部门带“双语”教师或民族语言教师送培训、送宣传进村入户,把培训和宣传做到家。
2、教学内容依托
我国出台的财政支农政策主要包括农业税收减免、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各种财政支农政策,逐步改变了我国农业宏观调控方式,实现了国家对农业、农民、农村由“取”到“予”的重大转变,初步形成了一个围绕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目标,综合补贴和专项补贴相结合、直接补贴与专项补助相结合的财政支农政策框架体系。
主要财政支农政策的分类:
按世贸组织规则进行分类,可分为黄箱政策、蓝箱政策、绿箱政策;按照政策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具有普惠制和特惠制性质的各项补贴、补助政策;按实施方式和操作方法分类,可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按照政策目标和作用效果分类,可分为保障农民收入政策、促进生产发展政策、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等。根据我国国情,目前,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可分为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直接补贴政策
直接补贴政策是相对与间接补贴而言,是指通过税收减免、费用减免、现金补贴、物资补助、及价格干预等方式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贸易等环节的支持政策,也就是导向性财政农业支出。如果按直接补贴的目标和实际效果看,也可将直接补贴分为三类:国家实施的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补贴政策,促进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直接补贴政策。
政府公共服务政策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在一般性行政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培训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市场促销与认证等方面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支付从事这些活动的人员工资;二是进行这些活动的业务费用。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投资进行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服务于农村区域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农村道路建设、农村饮水系统、农村能源建设、各类水利建设、农田平整治理等。
主要财政支农政策
目前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出台的重大措施主要包括:
农民收入性综合补贴。主要包括对农民的税收减免、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普惠性补贴等。
农业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政策。
农业投入品补贴。主要包括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
农业救助补贴。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救灾补助、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补助、农业保险补贴等。
结构调整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各地财政为了发展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的补贴。
农业科技和教育补贴。主要包括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新型农民培训补助、测土配方施肥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补助、科技入户技术补贴、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
农业生态建设补贴。主要包括沼气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贴、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提升土壤有机质补贴及养殖小区建设补助等。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支持各地发展粮油高产和优势特色、安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补贴政策。主要是指国家对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出台的各种税收减免政策和投资补助等政策。
最低收购价政策。该政策是2004年粮食收购价格和市场全面放开后出台的。
其他民生补助奖励政策。“五保户”供养、最低生活保障、优抚抚恤补助、高龄老人生活补助、计划生育奖励以及村组干部报酬等
总的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围绕粮食发展、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三个主要目标,覆盖基础设施建设、种子、农业机械、生产结构、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灾害救助、农产品价格等各个环节和内容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
(二)财会类教学研究
农村财会人员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在地域、文化、生活环境、个人阅历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这种固有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我们在培训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视培训质量为第一要务,素质提升才是硬道理。在组班的形式上,以“分类、分层”组班培训最优。“分类、分层”就是把同一岗位,同一认知程度,同一学习可能性水平的学员组合为同一班(期)次参训,有利于培训教学目标和培训教学内容设计。在培训教学设计上,以“会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以“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为教学目标,以常用经济业务为案例,采取会计实训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实践,既能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根据培训对象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培训对象分类示意图:
教学准备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教学实践前期准备工作包括:
根据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对象组织师资编写具体教案、授课内容、教学案例、准备培训资料等。
按照培训人数确定教学实践的场地、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按照培训任务、指定教材及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教学内容准备教案,制作案例及案例范本。
讨论考评表。考评表一般包括的内容有,题目内容,实践小组姓名、题目解答情况和讨论内容等。
准备教学用具。如表格、账页、会计印章等会计办公用具。
做好分组。把实践对象分成若干组,一组若干名实践对象。
教学实施
代理会计《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本技能》培训教学实施
《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有目前所应用的日常经济业务核算知识,又要有农村经济发展后所应具备的新业务核算技能,前者侧重在“规范”二字上下功夫,后者在新知识新技能的“储备”上做文章。在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驶入正常化轨道后,会计实务分类培训宜注重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农村财务人员代理会计的教学实施,首先,解决“应知应会”。如何建账包括总账和明细账;原始凭证的取得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重点强调会计科目的确认和使用);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教学中主要讲授《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第三部分,重点是:货币资金与往来业务核算,库存物资与固定资产核算,资金筹集业务核算,农业资产核算等一般性常用业务的处理。同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前沿会计核算目前尚未涉及的地区,在培训中也可选讲生产过程业务核算,经营过程业务核算,收入形成及其分配核算等会计核算新技能,拓展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域,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其次,规范会计核算。以会计实务操作,进行基本业务核算,纠正以往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等不规范的问题。会计基本技能教学中,可以运用财务软件、手工记账等手段,将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经营收支、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等核算业务建立模拟账套,设置总账和明细账演示账簿格式,如总账格式、日记账格式、明细账格式,制作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会计报表。让学员通过多媒体演示,直接观摩会计核算的方法。
最后,专题解读疑难。专题讲解代理会计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工作中的难点、突出问题。如村级三项资金的管理与核算、村级组织征地补偿费、村级组织对政府补助资金的核算、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形成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问题。
代理会计培训班“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实施
培训类别 |
代理会计培训班 |
科目 |
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本技能 |
教学对象 |
代理会计 |
课时 |
8课时 |
主讲人 |
|
一、指导教材及主讲内容 |
《农村财会人员支农政策培训简明教程》——主要教材、主讲内容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主要教材
《中华会计学习增刊》——辅助教材
《省农村财会人员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大纲》——辅助教材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辅助教材 |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
(一)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技能:
1. 如何建账包括总账和明细账;
2. 原始凭证的取得和审核;
3. 记账凭证的填制(重点强调会计科目的确认和使用);
4. 账簿的登记;
5. 会计报表的编制。
(二)达到规范会计核算方法的目的
以会计实务操作,进行基本业务核算,纠正以往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不规范的问题。
(三)专项解读,如村级三项资金、村级组织征地补偿费、村级组织对政府补助资金的核算。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人员构成:会计及代理会计
特点:在职人员、有工作经验、缺乏认识水平、理论知识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普遍欠缺,特别是报账员的业务素质,有一部分学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缺乏会计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选择教学内容,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结合自编教材《出纳实务操作》,以农村集体经济的会计事项为案例,从会计人员实际工作重点难点出发,适时采用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实施教学。 |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
村集体组织会计实务操作案例,多媒体演示操作过程,手工记账示范,优秀作业观摩,发放案例资料、凭证、账页、会计专业工具。 |
六、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员活动 |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
1.强调教学目的 |
讲述、介绍 |
了解教师所讲内容 |
PowerPoint课件展示 |
2.分析教材内容 |
教材介绍既是阐明教师组织教学的内容,也是指导农村学员了解从事本专业应具备的专业工具书。了解教材主要内容;进而明确教学目的。 |
浏览本课程所发的教材、资料、明确学习要点,使学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中明确方向。
|
PowerPoint课件展示
教材、资料
|
3.示范教学案例 |
课件展示会计工作主要环节;操作要点,进而提出指导要点。将教材中第三部分涉及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经营收支、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等核算业务制作一套模拟账套, |
让学员观摩教师示范、了解具体操作过程如:建账、登账过程及方法
|
PowerPoint课件
教师手工记账或在黑板上演示同时展示财务软件做的模拟账套,包括设置总账和明细账,记账凭证(26个),科目汇总表,账簿(总账、日记账、明细账)、会计报表。 |
4.布置模拟任务 |
发放案例资料、账页、提供会计专业工具如:图章、尺子、胶水、红笔。明确习作提交方式 |
了解案例资料、实务操作要求。 |
PowerPoint课件
工具使用 |
5.难点解疑指导 |
走下讲台,指导学员完成实务操作,解疑释惑。 |
实务操作 |
PowerPoint课件
优秀作业展示 |
6.学员互动 |
发现、鼓励专业技能强的学员在课堂与其他学员互动 |
相互学习、探讨。 |
让学员的学习热情延伸至课后,不断完善实务操作。
PowerPoint课件
优秀作业展示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课程基本结束时,指导学员进行教学评价。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学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改进建议等。 |
八、帮助和总结 |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口头阐述、课件展示、现场示范等方式对学员进行帮助和指导,争取让学员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都能达到要求。但就第四环节而言,学员很难均达到理想效果,诸如此类问题,采取个别对待的方法,使他们就其实际情况尽可能达到更好程度。最后做出总结,说明本节课的成功及遗憾之处,同时拓宽创作空间,令学员有激情地进行课后的修改与提高。 |
报账员(出纳)实务教学实施
报账员(出纳)实务教学实施,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选择教学内容,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结合自编教材《出纳实务操作》,以农村集体经济常用的会计事项为主线,从本地区报账员实际业务水平和账务处理的重点难点出发,以“实训教学法”实施教学,以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以会计实务资料进行模拟实践,采用“教师示范、学员模拟,精讲多练、边讲边做、总结提高”的实训方法,实现培训教学目的,提高培训教学质量。
村报账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要突出一个“实”字。就是贴近实际,注重实用。村报账员大都由村文书、村委会主任或支部书记、妇联主任兼任,财务管理、出纳实务、财经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账面涂改刮擦屡见不鲜。针对报账员队伍构成和技能现状,报账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侧重“四个学会”:学会原始凭证的审核、学会日记账的规范登记、学会错账的更正方法、学会银行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依据“四个学会”的目标要求,需要组编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案例,旨在于力促报账员的业务和技能水平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提升,具体教学案例附后。
报账员培训班“报账员(出纳)实务操作”教学实施
培训类别 |
报账员培训班 |
科目 |
报账员岗位实务 |
教学对象 |
村报账员 |
课时 |
8课时 |
主讲人 |
|
一、指导教材及主讲内容 |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主要教材、主讲内容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辅助教材
《出纳实务操作》 |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
提高出纳核算工作的基本技能:
1、要求村报账员(出纳)了解:岗位设置依据、素质要求、岗位职责、工作内容。
2、要求村报账员(出纳)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日记账的启用、设置与登记要求;日记账的对账与结账及错账更正。
3、了解现金、银行存款收支业务核算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人员构成:报账员和出纳人员
特点:在职人员、有工作经验、缺乏认识水平、理论知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普遍欠缺,特别是报账员的业务素质,有一部分学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缺乏会计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选择教学内容,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结合自编教材《出纳实务操作》,以农村集体经济的会计事项为案例,从报账员实际工作重点难点出发,适时采用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实施教学。 |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
村报账员(出纳)实务操作案例,多媒体演示操作过程,手工记账示范,优秀作业观摩,发放案例资料、凭证、账页、会计专业工具。 |
六、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员活动 |
设计意图
及资源准备 |
1.强调教学目的 |
讲述、介绍培训目的 |
了解教师所讲内容 |
PowerPoint课件展示 |
2.分析教材内容 |
教材介绍既是阐明教师组织教学的内容,也是指导农村学员了解从事本专业应具备的专业工具书。了解教材主要内容;进而明确教学目的。 |
浏览本课所发的教材、资料、明确学习要点,使学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中明确方向。 |
PowerPoint课件展示
教材、资料
|
3.示范教学案例 |
课件展示出纳工作主要环节;操作要点进而提出指导要点。 |
让学员观摩教师示范、了解具体操作过程如:建账、登账过程及方法 |
PowerPoint课件
教师手工记账或在黑板上演示
|
4.布置模拟任务 |
发放案例资料、账页、提供会计专业工具如:图章、尺子、胶水、红笔。明确习作提交方式 |
了解案例资料、实务操作要求。 |
PowerPoint课件
工具使用 |
5.难点解疑指导 |
走下讲台,指导学员完成实务操作,解答疑难。 |
实务操作 |
PowerPoint课件
优秀作业展示 |
6.学员互动 |
发现、鼓励专业技能强的学员在课堂与其他学员互动 |
相互学习、探讨。 |
让学员的学习热情延伸至课后,不断完善实务操作。
PowerPoint课件
优秀作业展示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课程基本结束时,指导学员进行教学评价。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学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改进建议等。 |
八、帮助和总结 |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口头阐述、课件展示、现场示范等方式对学员进行帮助和指导,争取让学员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都能达到要求。但就第四环节而言,学员很难均达到理想效果,诸如此类问题,采取个别对待的方法,使他们就其实际情况尽可能达到更好程度。最后做出总结,说明本节课的成功及遗憾之处,同时拓宽创作空间,令学员有激情地进行课后的修改与提高。 |
村主任及村民理财小组会计知识及财务管理知识培训
村主任及村民理财小组成员会计知识及财务管理知识培训,旨在于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敦促村级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形成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简明实用、操作性较强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级财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通过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有效规范村级组织工作行为和管理行为;有效保障村民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好、维护好村民的切身利益。
在实际工作中,村级财务规范化使村干部的法制意识、公仆意识、民主意识明显增强,通过“阳光理财”,干群关系不断改善,群众来信来访明显减少。但是,由于村主任及村民理财小组成员自身的文化程度和会计财务专业知识的缺乏,造成了在执行制度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具体的财务制度如何建立和执行、财务人员工作应当具备哪些要求和职责,需审核的票据如何鉴别其合法性、合理性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对村主任及村民理财小组成员进行必要的“非财务人员”会计及财务管理知识培训。
《财务管理》在代理会计班,主要讲授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计划编制、资产管理、收入、成本及收益的管理;在报账员班主要讲授财务管理各项制度的执行、票据管理与审核、现金与银行存款管理;在村主任班主要讲授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制度的执行、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一事一议”资金管理、新农村建设中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教学实施
培训类别 |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 |
科目 |
财务管理 |
教学对象 |
报账员、代理会计、村干部和村民理财小组成员 |
主讲人 |
|
一、指导教材及主讲内容 |
《农村财会人员支农政策培训简明教程》——主要教材、主讲内容
《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指定教材
《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指定教材 |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
(一)报账员班:如何执行财务管理各项制度、如何管理与审核票据、如何管理现金与银行存款。
(二)会计班:如何建立制度、规范流程、会计核算、收支平衡。如何编制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计划、如何管理“三资”、收入、成本及收益。
(三)村主任及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班:建立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制度,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一事一议”资金管理、新农村建设中的财务管理。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人员构成:报账员、会计及代理会计、村主任及村民理财小组成员。
特点:在职人员、有工作经验、缺乏认识水平、理论知识。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的主要内容,结合自编教材《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简明教程》,以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收支为案例,从实际工作重点难点出发,适时采用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实施教学。 |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
财务管理案例,多媒体演示。 |
六、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员活动 |
设计意图
及资源准备 |
1.强调教学目的 |
讲述、介绍 |
了解教师所讲内容 |
PowerPoint课件展示 |
2.分析教材内容 |
教材介绍体系 |
浏览本课程所发的教材、资料、明确学习要点,使学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中明确方向。 |
PowerPoint课件展示
教材、资料
|
3.示范教学案例 |
课件展示 |
|
PowerPoint课件
|
4.布置模拟任务 |
发放案例资料 |
了解案例资料、分析案例、写出分析结果。 |
PowerPoint课件 |
5.难点解疑指导 |
解答疑难。 |
讨论案例 |
PowerPoint课件
优秀作业展示 |
6.学员互动 |
发现、鼓励专业技能强的学员在课堂与其他学员互动 |
相互学习、交流、探讨。 |
PowerPoint课件
优秀作业展示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课程基本结束时,指导学员进行教学评价。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学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改进建议等。 |
八、帮助和总结 |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口头阐述、课件展示、现场示范等方式对学员进行帮助和指导,争取让学员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都能达到要求。但就第四环节而言,学员很难均达到理想效果,诸如此类问题,采取个别对待的方法,使他们就其实际情况尽可能达到更好程度。最后做出总结,说明本节课的成功及遗憾之处,同时拓宽创作空间,令学员有激情地进行课后的修改与提高。 |
教学总结
农村财务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财会类教学是不可复制的,是系统的、长效的培训,每一期培训的内容不同,相同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教学深度又有不同,实践性教学是农村财务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财会类教学中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是农村财务人员财会类教学中的特色所在,但又缺少现有的、成熟的教学模式。因此,应当通过对学员课后测试、问卷调查、讨论座谈、下乡调研等方式不断地总结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精髓,在农村财务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新实践教学,使其更加科学、规范,促进农村财务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财会类教学的有序发展。
(三)法规道德类教学研究
在涉农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教学实践中是以理论教学中设计的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为依据,进行典型化处理,形成书面案例,实践对象独立研究或相互讨论,以此来提高受训者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实践准备
在涉农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教学实践实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1、按照教学实践的人数确定教学实践的场地(教室、会议室都可以)2、实践对象按照理论教学中所涉及涉农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内容制作典型案例。3、制作案例讨论考评表。考评表一般包括的内容有,案例内容,实践对象姓名、分析和讨论内容等。4、筛选案例。就实践对象制作的案例,参与教师收集起来,筛选具有典型的,学员感兴趣,并且难易程度适中的案例作为讨论案例。
2、教学实践实施
涉农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教学实践实施的具体步骤如下:教师和学员进入实践场所以后,根据前期筛选的案例,随机抽取其中一份作为此次的讨论案例,参与教师只介绍案例的详细情况,而不告诉实践对象案例的真实结果,让实践对象分组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将比较恰当的结果告诉大家,并引导实践对象将讨论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展开充分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参与教师负责填写案例讨论考评表。以自编案例进行交流分析的方法,把理论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此种教学实践的亮点是变传统教学的单项信息传递为双向交流,变实践对象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重知识为重能力重行动。
教学实践的内容依托
在整个涉农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教学实践实施的过程中,涉农财经法规方面的内容依托主要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代理记账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甘肃机关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法》、《甘肃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在涉农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教学实践的中,主要以涉农财经法规为主要内容制作案例,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到涉农法规和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契合点,在讨论涉农法规案例的同时,引导实践对象就职业道德展开讨论,主要通过引导实践对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其不断学习让职业生涯更辉煌。根据部领导“以德为先,做人做事”的要求,教学从“道德、能力、知识”三个方面制定了引导目标。培育重品德、会做人、拒腐蚀、防蜕变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知识培养主要侧重于既要理解新时期道德观念;又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能力培养目标做到:既懂法、能管理。通过教学,让实践对象切实的感觉到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及“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职业道德教学中,主要通过责任感和荣誉感教育,激发农村财会人员工作责任和热情,使其不断学习让职业生涯更辉煌,尤其要特别发挥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根据部领导“以德为先,做人做事”的要求,教学从“道德、能力、知识”三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道德培养主要是培育一支重品德、会做人、拒腐蚀、防蜕变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知识培养主要侧重于既要理解新时期道德观念;又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能力培养目标做到:既懂法、能管理。通过教学,让农村财会人员感悟到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及“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讲授道德、法规部分,主要讲授道德、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规范自我教育与修养、法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会计法律制度等内容,明确道德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自我品格的升华;明确法规规定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新农村建设管好账,理好财
第四章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教,学员学的统一活动。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这个活动中,既要让学员掌握规定的培训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要使得学员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法制与道德水准进一步得到升华,担负起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这就是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的终极目标。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指导理念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要立足于‘财政支农政策’与‘农村财会人员’的实际需求而定,使学员能学得懂,用得上。同时将“会思考的农民”、“现场至上”、“和农民紧密结合”的理念相结合。农村财会人员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在地域、文化、生活环境、个人阅历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这种固有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我们在培训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视培训质量为第一要务,素质提升才是硬道理。在组班的形式上,要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开展“分类培训”。“分类”就是依据学员岗位不同,认知的差异及学习的可能性的水平,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要求。也就是说,教育培训是一种教育能量的转化,是教育者设想的教育内容转化为被教育者接受的转化过程,就在这种转化中,表现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意义、教育的价值及其教育的品位。对农村财会人员进行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她源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能调动受培训学员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员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员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果教师的教学能从生活、生产实际背景导入,容易让学员感受到所学就在身边。这样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他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就其对象而言还是农民,农民最讲究实际。他们关心的问题是自身生产活动实际效益的具体体现。农民对实际效益的强烈要求,也正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农业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切入点、结合部。分类培训正是追求教学效益和受训者利益最大化的具体体现。这种分类主要体现在是按所受培训对象的岗位进行。这种教育理念会使学员感受到教学内容和所学知识源于生产实际。学会之后,又回归于生产实际,在这样的气氛下,课堂会更生动,学员思维更开阔,学习的主动性更强烈,课堂气氛更活跃,师生互动的情感交流更融洽和谐。学员学习的欲望,学习的兴趣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要严格按实际需求而定,使学员能学得懂,用得上。同时将“会思考的农民”,“现场至上”,“和农民紧密结合”的理念相结合。
(二)政策类培训的原则、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
政策类培训的原则。主要是指在政策类培训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培训对象为主体、以培训质量为目标、始终牢牢把握教学重点,破解教学难点,宣传政策亮点,关注政策热点,把党和政府对“三农”的政策阳光普洒到千乡万村、千家万户,让农牧民真正享受财政支农政策的成果。
把握重点。就是在众多的财政支农政策中,把直面农户的财政政策作为宣讲解读财政支农政策的重点,这也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地感受财政阳光政策、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重要部位和阳光载体。在培训教学中,只有把直面农户的财政支农政策作为重点宣传解读,让广大农牧民明明白白地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财政支农政策,才能把财政支农政策置于农牧民监督之下而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破解难点。就是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中,把享受政策的对象、标准、程序、要求以及政策取向等作为培训教学的难点,采取简便有效的方式逐一破解。破解难点是确保财政支农政策原原本本不走样的关键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
宣讲亮点。经过三年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农村财会人员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普惠制财政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又好又快发展,关注“三农”将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政策、新文件、新农村、新变化将成为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的新亮点。
关注热点。就是在培训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深入到农村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兄弟在想什么,农村财会人员在兑现政策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难心事,听听他们的唠叨,把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集合起来,梳理成辨,或组编成教学案例,在培训教学中予以解读。
政策类培训的课程设置。政策类培训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指按照不同参训对象分类设置政策类培训教学科目。教学的侧重点因参训对象而异有所不同,按需施教。从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岗位的人员侧重于财政政策的享受对象、标准、程序、资金兑现、新财政政策的解读,“一册明”、“一折统”的规范填写,“一事一议”项目申请文件的起草和配套资金的筹集等。村干部和村民理财小组成员则侧重于财政政策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突出新政策、中央一号文件新亮点等内容的宣讲。
政策类培训的教材选用。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广大的农牧民从事着农、林、牧、渔、加工业等行当,加之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享有的财政支农政策项目也不尽相同。财政部mobile28365组编的《财政支农政策案例》,集中反映了国家出台的相关财政政策,地方政府相应配套的政策不可能一并纳入。各地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开发组编了“本土”教材,有的民族地区把汉语教材翻译成民族教材,旨在于把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财政支农政策完整地展现给广大的农牧民。至于政策类培训教材的选用,宜指定教材+“本土”教材兼容的模式为要。
(三)财会类培训的原则、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
财会类培训内容的筛选要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与农村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相结合,与岗位需求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与农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导向相结合。
根据财会类培训参训人员结构,其课程的设置,主要侧重于开设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报账员实务操作等专业科目。
不同岗位开设课程结构图:
财会类培训的教材选用。既定教材+“本土”教材将会更贴近当地实际,财政部函校组编的系列教材是各地选用之纲,“本土”教材的开发使用则是目,纲举目张作用的有机配置是提升质量的关键。
(四)法规道德类培训的原则、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
社会文化的核心是道德理想、人生信仰和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理想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除此,这个民族和国家就会因缺乏精神支柱而缺乏凝聚力,使自己的发展目标无法实现。
法规道德类培训的原则。主要是指在该项培训中,既要秉承传统美德的教育,又要守住诚信这一底线,同时还要依据不同参训人员对号入座。
秉承传统。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泱泱洒洒几千年的长河中,刷新出了许许多多的文明、文化与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这是治国安邦的社会价值基础。作为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内容之一的法规道德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秉承传统,就是在具体培训教学中,把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与中国革命优秀道德传统相结合,与新时代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相结合,与我国倡导的20字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各行各业都应信守的20字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六五普法”教育相结合,打造一支重德守法的农村财会人员队伍。
守住底线。讲究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底线。它是中华民族一切道德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石。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不断发展的今天,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社会道德、个体道德正反两个方面的行为现象,以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为平台,教育农村财会人员、村干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带头讲文明、讲诚信,为打造诚信财务、诚信村组、诚信新农村共同努力。
对号入座。就是指不同的参训对象,法规与道德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从事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岗位的财会人员,法规与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是《会计法》、会计职业道德等;村干部和村民理财小组成员则侧重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教育,真正体现分类施教。
法规道德类培训的课程设置。法规道德类培训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指按照不同参训对象分类设置法规道德类培训教学科目。教学的侧重点因参训对象而异有所不同,按需施教,对号入座。
法规道德类培训的教材选用。鉴于法规道德类培训目前尚未组编指定的培训教材,各地在开展此项培训教学时,应结合当地实际,选编适宜当地的国家涉农法规和地方涉农法规,以及传统美德与职业道德等内容,作为当地培训教学所需教材。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个决定培训效果好坏的现实问题。虽然教无定法,但教有方法。在培训工作中,教学方法不仅要考虑培训对象本身的多样性、复杂性等因素,还要考虑培训内容的动态性和严谨性等特征。
为了有效利用教育手段,使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手段、培训组织协同持续发展,同时满足文件提出的要求,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实现不同教学资源调度,使其协同持续。随着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发展,培训教学研究成为培训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中,不同的培训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需求,不同对象有不同的培训组织形式需求。因此,培训工作中必须考虑培训对象、内容、培训手段和培训组织的协同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培训效果,满足不同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需要。
教学的开展,教学方法的确定要研究和考虑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协调统一,即如何实现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与培训方法之间的协调统一。
在这种考虑教学协调统一的培训工作中,首先需要研究分析培训对象的组成结构特点;其次,需要建立基于培训对象的培训内容确定,在这种内容确定中,培训内容需要针对农村财会人员工作的实际需求,并有一定提高,为之储备新知识技能。再次,在培训工作中,由于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需求的多样性,需要一套教学方法来作为实现教学任务的优化保障。
教学方法的确定应注重的问题:
一是注重教材研究。教材研究就是教师如何选择教材和使用教材,这是最能体现教育活动自身特点的方面。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工作的开展,都不可或缺地需要借助于教材这个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正是有了这些活动,才使得教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实践活动。
二是注重需求调研,只有经过认真的调研之后,才能掌握基层情况,了解参训对象培训需求,更好地实施分类培训,确保培训实效。由于参训学员的年龄结构层次不齐,文化程度高低不一,专业素质各有千秋,工作性质有差别,接受财会专业知识和核算技能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对乡镇代理会计与村报账员的培训,应分设班次,分类推进,在培训内容上要有所侧重,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乡镇代理会计侧重于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教育、业务技能和财务管理的规范,提升其执行支农政策的履职能力;村报账员主要是普及“应知应会”,学会记账与报账,掌握基础性、实用性的业务知识与技能。
下面,就培训教学中普遍实用的教学方法介绍如下:
(一)分类教学法
分类教学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培训对象整个的群体教学中渗透了个别教学,力求整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最佳结合,同时发挥群体教学和个别教学两个优势,使不同层次的学员都能得到最佳学习效果,分类教学法在农村财务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中的运用,具体可概括为“四分”,即分岗位教学、分层次教学、分课程教学、分内容教学。通过分类教学,变“选拔适合教育学员”为“提供适合学员的教育”。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弊端,使报账员、代理会计、村主任、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等工作岗位和各种学历层次的学员都得到充分的学习。
“分岗位教学”即按教学对象从事的岗位分班(期)组织教学培训,如报账员班、代理会计班、村主任及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班等
“分层次教学”即按文化程度、专业水平、岗位年限等条件分类组班实施教学培训。
“分课程教学”即不同的工作岗位,安排不同的教学科目,如报账员班的课程主要是:财政支农政策宣讲、会计职业道德、报账员实务、财务管理常识。代理会计的科目主要是:财政支农政策宣讲、会计职业道德、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村主任及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班的科目主要是:财政支农政策宣讲、涉农法规与廉政教育、财务与会计常识、计算机操作基础。
“分内容教学”即同一培训科目按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如《财务管理》教学中,报账员班的重点内容是如何执行财务管理各项制度、如何管理与审核票据、如何管理现金与银行存款。会计班的重点内容是如何建立制度、规范流程、会计核算、收支平衡、如何编制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计划、如何管理“三资”、收入、成本及收益。村主任及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班的重点内容是建立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制度,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一事一议”资金管理、新农村建设中的财务管理等。
分类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相比其他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分类教学法主要强调全对学员的分类从而做到教学有的放矢。针对某一群体的学员不需要或者不重要的培训内容我们可以砍掉,同时对于他们工作急于需要的知识我们可以加强、加深培训。这样既避免学员因为觉得培训内容不贴切实际,没有用处而产生的厌学心态;也避免了他们实际需要的知识培训深度不够,从而培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节省了师资,避免一个教师要全面的掌握所有的知识,造成教师知识的全而不精。保证了专人专项培训,这样教师可以做得更专业、更有深度,学员学习理解起来也更有兴趣。
2.有利于交流反馈意见,针对某一类培训对象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该类学员具有共同的知识需求、共同的疑难问题、分类教学可以及时交流和反馈从教到学、从学到教过程中的各种建议和意见。可以合理利用师生交流,及时检测教师教学的效果,学员学习的效果。强化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反馈结果可以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学员在教师帮助下对自己掌握知识是否正确的自我校正。
3.能够使不同工作岗位的学员都得到充分学习。分类教学法特有的优势就是讲求针对性和时效性,有目的的教学对象,有目的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最大的教学效果保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过程中都精心设计,保证各个培训人群时时事事都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得到鼓励,得到认可。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员的求知信念。是所有的学员都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
分类教学法利用学员自身的不同特质因素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学员的薄弱点、未知点和盲点进行加强,督促学员学习,并告诉学员现有的优点和优势。这有利于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学员在学习中进行自身不足的自我弥补,制定对应学员能力大小的教学目标。从而培训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培训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环节的设计来实现教师和学员在较活跃课题气氛中双方同时同步学习,从而发挥学员主动性,提高培训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学员希望学到用得着的知识,对工作有所帮助,教师要力求给学员讲解实用的知识。比如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接受的政府补助的资金和项目越来越多,补助渠道及方式也呈现了多样性的变化。要清晰反映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必须规范业务核算,因此应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做为授课的一项重点内容。通过调研发现,各乡镇代理会计在业务核算上有待于统一和规范。因此,在备课前,教师应广泛听取学员的意见,倾听他们是怎么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有什么疑惑。学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对于各项补助资金,应该在哪个账户中核算,在工作中经常发生疑惑。在充分听取学员的想法和理由后,通过因势利导的分析和指引来安排或调整培训,这样的教案,则称之为互动式教案。由于互动式教案本身就是从学员的问题出发来设计的,上课时所解答的都是学员自己所希望了解的内容,所以,课堂气氛自然活跃,教师和学员间的互动水平就高。在课堂讲授中,教师组织学员先讲如何进行核算,由教师和其他学员进行讲评,分析正误,最后教师总结,将财政补助收入做如此划分:形成当年收益的,计入补助收入;对五保户、计划生育补助计入应付福利费;形成固定资产的,计入公积公益金,并通过模拟练习,消化巩固知识,学员反映通过学习,解决了工作中最难处理的问题,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培训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在课堂培训中,学员对培训活动的参与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启发。任务驱动培训教学法实际是以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以教师为主导,使授课过程朝着预定的培训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又能使教师从单一的“教”的角色转换,变“主导”为“引导”,使学员成为培训活动中的参与者,建立师生平等地位,改善课堂气氛。任务驱动培训法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员对所学和将学知识的思考,这种培训教学法既可以对简单问题发问引发学员自主思考解决,又可以对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事前设计,使学员通过自身努力去学习,加深印象,充分发挥学员的能动性。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员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员根据已经积累的知识,再查阅有关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由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完善总结。培养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按下述程序设计为宜:课前设计学案→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分组讨论→教师点评师生互评→归纳总结完成培训教学任务。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围绕既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工作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方法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即学员能够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技能的培训提升。这些技能通常是培训对象应当必备的技能。案例还可使学员在个人对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高承担具有不确定结果风险的能力。为使案例教学更有效,学习环境必须能为受训者提供案例准备及讨论案例分析结果的机会,必须安排受训者面对面地讨论。同时,学员必须愿意并且能够分析案例,然后进行沟通并得到教师的指导.培训对象的参与度对案例分析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培训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编制教学案例。任课教师在做大量调查研究培训对象真实工作情境的基础上,按照培训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编制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操作性的培训教学案例,并拟定讨论专题,提出具体要求,打印成文。
第二步,设立若干小组。在课堂上,教师将参训学员划分为若干小组,由教师指定或由学员推荐一名学员担任小组长,主持本小组的讨论或具体操作全过程。同时,宜给每个小组配发案例资料、纸张、书写笔等材料和用品。限定讨论时间。
第三步,实施分组讨论。首先各小组确定一名记录员,各小组根据案例资料和讨论提纲要求,由小组长主持展开讨论或操作。记录员及时整理归纳学员讨论情况。
第四步,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组长代表本小组学员上台展示或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做好记录梳理。
第五步,教师总结评价。首先,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肯定,尔后,教师根据教学案例讨论提纲和教学目标要求,对学员讨论中尚未涉猎的问题进行补充和总结评价。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相比其他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优点:
1.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且从学员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信息。
2.能够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随着教学形式的转换,学员学习兴趣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员精神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3.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4.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员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参训学员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业务技能,增强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它的教学地位是难以被其他教学方法所取代的。
教学实践研究
财政支农政策教学实践是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前提,以财政支农政策的宣传解读、涉农法规与职业道德教育、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帐务处理和财务管理为主要内容,为巩固和加深培训对象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培训对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政策解读方面理论与实践转换的能力,而开展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培训教学过程。教学实践和实践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实践是以教学理论为前提的整个培训过程,而实践教学是根据理论教学而开展得实践教学活动。在近年来的培训教学活动中,搜集整理了部分培训科目教学范例,以飨读者。
一、政策类教学实践
政策类教学应以解释成文规则、政策理论及其适用等问题为主。对已经实施的财政支农政策的教学,把分散在诸多文件中的政策信息,特别是直接涉及农户的政策兑现项目,用表格形式集合在一起,既醒目又方便好查阅,也便于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在教学中应作为重点讲授。例如:“兰州市部分惠农政策一览表”,如下图所示:
兰州市部分惠农补贴项目一览表
序号 |
补贴项目 |
补贴对象 |
补贴标准 |
1 |
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
种粮农民 |
粮食播种面积、三年平均产量、粮食商品粮各占一定比例分配 |
2 |
农资综合直接补贴 |
种粮农民 |
粮食播种面积、三年平均产量、粮食商品粮各占一定比例分配 |
3 |
退耕还林粮食补贴 |
退耕地承包经营人 |
补贴粮食100公斤/亩/年,折合现金为140元/亩/年 |
4 |
退耕还林生活补贴 |
退耕地承包经营人 |
20元/亩/年 |
5 |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贴 |
退耕地承包经营人 |
生活补助:20元/亩/年,粮食补助:70元/亩/年 |
6 |
村级防疫员报酬 |
动物防疫人员 |
2000元/人/年 |
7 |
农作物良种补贴 |
种植良种农户 |
小麦、玉米:10元/亩;水稻:15元/亩 |
8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200元的农村贫困居民 |
一类115元/月/人;二类88元/月/人;三类73元/月/人;四类45元/月/人;城市低保230元/月/人差额补助;物价补贴58元/月/人 |
9 |
农村五保户供养 |
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
每人每年1800元 |
10 |
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 |
烈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在乡老复退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核退人员、农村义务兵。 |
烈属4760元/年、因公牺牲军人遗属4550元/年、在乡老复员军人405元/月、带病回乡退伍军人205元/月、参战核退人员220元/月、农村义务兵优待金发放标准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 |
11 |
高龄老人生活补贴 |
90岁以上老人 |
90—94岁每人每年补贴600元;96—99岁每人每年补贴960元;100岁以上每人每年补贴1800元 |
12 |
乡村医生补贴 |
对承担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开展预防接种及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一村一人 |
每人每月500元 |
13 |
寄宿生生活补贴 |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 |
全年按250天计算,小学每生每天补助3元;初中每生每天补助4元,小学750元,初中1000元 |
14 |
计划生育特困家庭救助金 |
凡户籍在本县区域内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有特殊困难的给予的一种救助 |
(1)独生子女死亡,一次性发给不低于4000元的救助金;
(2)农村二女户,一方结扎,一个子女死亡的,一次性发给不低于2000元的救助金;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再发给不低于1000元的救助金;
(3)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夫妻一方死亡,子女未满18周岁,一次性发给不低于2000元的特助金;夫妻双方死亡,其子女未满18周岁,按家庭每年发给不低于2000元的特助金,至18岁止;
(4)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后夫妻或子女意外伤残或患特殊疾病,一次性发给不低于1000元的特助金 |
15 |
农村二女结扎户奖金 |
农村生育了二个女孩后主动申请当年节育的育龄夫妇 |
生育了二个女孩后主动申请当年节育的育龄夫妇给予一次性3000元奖励金 |
16 |
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 |
农村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1973年以后出生,1973年至2001年期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现存一个子女或二个女孩或子女死亡无子女者 |
现存一个子女或子女死亡无子女者,60岁以后夫妻双方均可以享受每人每年600元的奖励扶助金。 |
17 |
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 |
国家对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独生子女伤残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 |
前者给予每人每月100扶助金;后者给予每人每月80扶助金; |
18 |
独生子女领证户父母奖励金 |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
自领证之月起到独生子女16周岁止,每月给予不低于10元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 |
19 |
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父母养老储蓄 |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二女结扎父母光荣证》的农村父母 |
一次性办理独生子女领证户不低于600元,二女结扎户不低于800元的养老储蓄 |
20 |
村及村以下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报酬 |
聘用的计划生育专干、自管小组长 |
村专干每人每年不低于3600元,自管小组长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 |
21 |
村组干部报酬 |
全县所有行政村和村民小组 |
村干部人均6000元/年,组干部人均1800元/年 |
另外,无论是已执行的政策,还是新出台的政策,除了把享受对象、执行标准讲授清楚外,还应把操作审批流程解释明白,同时做出流程图或示意图,便于教学。例如“惠农补贴‘一册明、一折统’操作流程图”、“城乡居民低保申请审批流程图”和“申请医疗救助程序示意图”,如下所示:
城乡居民低保申请审批流程图
惠农补贴“一册明、一折统”操作流程图
报送审核
|
申请医疗救助程序示意图
在政策宣讲中,还应围绕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惠农、强农的一系列新政策、新亮点,结合各地惠农政策的落实执行情况进行讲解。在宣讲过程中,除了要熟悉政策更重要的要渗透政策背后的国家整个宏观经济总体部署,把一个个呆板的数字背后的鲜活的经济调整动因解读出来,打开学员更广阔的带领村民致富思路,不局限于政策本身的内容。这就是跳出财政支农政策讲解财政支农政策。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唯一的途径就是了解学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把国家的惠农政策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进行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涉及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农业方面的,它还涉及到金融、证券、社会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单纯从农业角度去讲解很多问题是讲不清楚的。如果把惠农政策简单划分了几块,比如“水电路气房”和“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归纳到“民生问题”课题中;“粮食、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作物收购”放到“农业根本”课题中;“资源向农村配置”涉及的是微观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问题,都要简单讲解有关原理。“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设置以及涉农企业的上市、农业板块的利好”则放在“惠农政策延伸”课题中等等,其效果要比单纯讲解政策本身要好一些。同时把一些惠农政策实施过程中配套工程跟不上的现实情况作一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政策宣讲要以实践生活教育理论优化宏观政策进行讲解,效果会更好。
二、财会类教学实践
财会类案例教学法示范,主要适用于村报账员出纳实务教学。
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以农村集体经济的常用的会计事项为内容,从本地区报账员实际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重点难点出发,特编写了一套学、教结合的教学案例。此教学法的成效在村报账员业务培训中得到了验证。并在财政部mobile28365组织的征文活动中获“案例教学”类二等奖。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一】教学目的:2010年我校报账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侧重“四个学会”:学会原始凭证的审核、学会日记账的规范登记、学会错账的更正方法、学会银行余额调节表的编制。进一步规范报账员出纳工作的基本技能,提高报账员包括日记账的建账、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登记账簿、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对账,月末结账、单据交接等出纳基本业务的核算能力。要求报账员班则侧重实务操作的演练和规范。
【二】教学方法:以“教师示范、学员模拟,精讲多练、边讲边做、总结提高”的手工模拟实训方法进行。首先,教师示范讲解,学员根据资料边学边做,其次,学员自己完成相关业务处理,教师给予指导,最后教师根据学员业务处理完成情况,总结归纳问题,进行讲评。
【三】教学内容、要求以及实训的针对性:
(一)教学内容
为达到“四个学会”教学目的,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模拟了一套和报账员实际工作程序和业务内容一致的案例,从日记账的启用、凭证审核、账簿登记、错账更正、银行对账、现金盘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业务进行实务操作练习。
(二)实训要求及针对性
1. 建账:
(1)实训要求:建立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填制“账簿启用表”。
(2)实训针对性:调研中发现,经济业务较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日记账不分会计年度,是连续登记的,一旦损毁,丢失的是不止一个会计年度的日记账,因此新的一年开始,要建立新账,而且《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不得用银行对账单或者其他方法代替日记账。启用订本式账簿,应当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顺序编定页数,不得跳页、少页、缺号。对空白页、空白行的规范注销方法的掌握。
(3)教学过程:总结提高“账簿启用表”的填制和空白页、空白行的规范注销方法。
2. 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
(1)实训要求:审核原始凭证时提出审核意见,并加以补充和更正,并在相关凭证上签字,相关凭证加盖“银行收讫”、“银行付讫”、“现金收讫”、“现金付讫”等会计印章。
(2)实训针对性:调研中发现村报账员大都由村文书、村委会主任或支部书记、妇联主任兼任,财务管理、出纳实务、财经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凭证审核方法和基本程序不清,大都搞不清合法凭证与白条的区分,不懂凭证审核先由财务人员进行,再让领导审批的先后顺序,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报账人直接找领导签字就报销。有的报账员核算中从来不用“银行收讫”、“银行付讫”、“现金收讫”、“现金付讫”等会计印章的,这样就有可能存在登账不及时或白条抵库等现象,也不便于报账员业务处理和对账,更影响到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不便于核算和监督。针对基层实际情况,总结调研中发现的常见问题,本案例表述的相关凭证,有的准确无误、有的内容不完整、有的不合法、有的不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让学员结合所学知识自己判断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时性、完整性。提高报账员凭证审核能力。
(3)教学过程
让学员先分析、审核凭证,提出审核意见。在这个练习中,学员先自己分析讨论给出审核意见,然后教师在课堂统一讲评,既让学员明白为什么审核意见这样签写,又能让学员理解自己在审核意见中的不足和错误在那里,加深学员理解记忆,将票据审核理论转化为实务,使学员分清合法票据与非法票据,手续齐全票据与内容、手续不完备票据的区别。这一直观教学,能够让学员清楚实际工作中该如何进行票据审核。
3. 整理编号
(1)要求按业务资料对原始凭证进行整理编号以备登记日记账。
(2)实训针对性:根据报账员工作的实际情况,报账员不编制记账凭证,那么,登记日记账时,应当按相关原始凭证编号,汇总整理原始凭证。
(3)教学过程:边讲边做,指导让学员依据经济业务找相应凭证,进行凭证编号,经过这一操作练习,学员立即掌握了凭证编号方法和理解一项业务有多张凭证,这些凭证统一只编一个凭证号,以便核算、对账和监督。
4. 错账更正
(1)实训要求:按所给的业务资料进行错账更正,同时对手工记账时发生的错记、漏记等情况按错账更正的要求予以更正。
(2)实训针对性:调研发现报账员登记日记账时,“涂、补、刮、擦”现象比较严重,还存在更正处不盖章的现象,报账员的错账更正与会计的错账更正也有所区别,报账员的核算是不填制记账凭证的,所以没有因记账凭证错误引起的错账更正,应当专门讲解和练习错账更正的业务。
(3)教学方法:
先在课堂集中讲解划线更正的使用范围和方法,在指导学员更正账簿和现金补助发放表的错误。
5.登账
(1)实训要求:登账符合《会计工作基本规范》
(2)实训针对性:调研发现报账员登账时存在的问题:有的不结转上期余额,有的不填凭证号、凭证类别,有的摘要填写太简单,无法从摘要了解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有的不计算余额,不填余额方向,有的不进行现金每日结账,月结账不划通栏单红线,年结账不划通栏双红线,不写承前页、转次页,更正错账不签字盖章,不用规定错账更正方法。
(3)教学过程:个别指导,一一解决报账员在平时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合法、不正确、不规范的做法。
6.月末对账
(1)实训要求:“财产清查”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根据登记的现金日记账与现金实存数核对并编制“现金盘点表”,发生现金溢缺,进行账务处理;据银行对账单和银行日记账,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
(2)实训针对性:调研发现报账员不会进行银行对账、不会编制现金盘点表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3)教学过程:课堂集中讲解依据现金日记账余额与现金实存金额核对,带领学员利用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进行逐笔勾对,找出未达账项,指出不能根据对账单登记银行日记账,示范、模拟编制现金盘点表,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7.结账
(1)实训要求:“日清月结”,是出纳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月末(或期末)结账时,应当结出每个账户的期末余额。
(2)实训针对性:根据调研和学员的实训情况看,月末对账和结账业务不规范,不明白“本月合计”、“本年累计”、“结转下年”、“上年结转”“承前页”、“过次页”以及通栏划单红线,通栏划双红线的含义和用法;因此,在实训中做了两个练习:练习一:建立新账,处理1月账务,做月结,练习二:同样的业务,按12月的业务登账,做12月的月结和年结。
(3)教学方法:边讲边练,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8.出纳工作完毕,填制单据传递交接。
(1)实训要求:理清工作程序、理清工作责任、理清工作规范标准。
(2)实训的针对性:学员关于会计资料的传递和会计档案的管理。
(3)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示范、学员模拟,精讲多练、以支票领用登记表,收支交接登记表的填制,规范和完善报账员日常业务,让他们明确分清责任,理顺关系的必要性和具体做法。
【四】村报账员(出纳)实务操作案例
(一)基本情况:
1.单位名称:兴农乡大禹山村委会,农业人口100户,村委会人员:
村委会主任:张福,
村支书:张禄,
文书:李玉,
报账员:张华(业务处理中有关报账员签名的,答卷人都以“张华”身份签名),
妇女主任:张琳
农村财务中心代理会计:王喜。
2.实务操作日期:建立2010年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处理2010年1月现金、银行存款收支账务。
3.开户行:兴农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账号:2100230121000056789。
4. 2009.12.31现金余额1,210元,银行存款余额:68,000元。
(二)要求:
1.建立2010年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只填写现金日记账账簿启用表。
2.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原始凭证审核无误的,在凭证左下角“审核意见”处注明“凭证无误”,原始凭证内容填写不全的,根据资料填写齐全;单据不全的,指出应附的单据是什么;原始凭证内容填写错误的,予以纠正或提出改正意见(在该原始凭证上更正或在“审核意见”处写出意见即可)。
注意:(1)涉及到报账员工作签字盖章的内容,都签“张华”。(2)银行进账单据均正确无误,不再写审核意见。
3.编制2010年1月村干部补助发放表,应发补助3,600元,按基本资料所列村委会工作人员每人每月补助600元编制。
4.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编号整理,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相关单据加盖“银行收讫”、“银行付讫”、“现金收讫”、“现金付讫”印章。
5.村干部补助表应发金额3,600元,原始凭证无误,登账时误写为360元,要求进行错账更正。
6.月末对账,现金实存数1,611元,原因待查,与现金日记账核对并编制“现金盘点表”,进行账务处理;据银行对账单和银行日记账,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
7.出纳工作完毕,向村财务中心代理会计王喜转交单据。
8.本实训练习,会计“王喜”的签字省略。
(三)有关业务:
1. 5日,开出现金支票提现金6,000元备用。
2. 5日,张福预借差旅费2,000元,以现金支付。
3. 5日,村委会办公楼维修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工程款共计20,000元,开出转账支票支付大禹县宏发建筑公司工程款,领取支票人:宏发公司 马俊。
4. 5日,收县财政拨入的集体和个人土地补偿款400,000元,其中补偿村民李新60,000元,李飞40,000元。
5. 5日,收到村电路改造“一事一议”资金10,000元,每户100元,附收据100份省略,直接缴存开户信用社。
6. 5日,收到乡财务中心拨入本月村干部补助款3,600元;五保户张莲芬、张基龙、张少荣补助900元。
7. 5日,提现金发放上述补助。
8. 5日,李玉报销水费100元,电费200元,电话费300元,现金支付。本业务水费、电费、电话费原始凭证省略。
9. 31日,张福报销差旅费1,800元。
10. 31日,林场承包人张强交来第一季度承包费20,000元。
11. 31日,购进电话传真机1台,单价1,099元,现金支付,经办人李玉。
12. 31日,收到县财政拨来的农田基本建设补助30,000元。
13. 31日,预付县供电局电路改造款5,000元,领取支票人供电局赵琳。
14. 31日,现金支付农技站技术人员农技指导费2,000元。
15. 31日,范斌直接缴存信用社账户第一季度房屋出租租金3,000元,单据未转来,银行已入账。
附:相关单据。
要求(一):登记2010年1月日记账。
要求(二):将2010年1月业务改为2010年12月,登记2010年12月日记账。
日记账参考答案:
要求(一):登记2010年1月日记账。
(二)将2010年1月业务改为2010年12月,登记2010年12月日记账。
三、法规道德类教学实践
下例,选自甘肃省mobile28365兰州分校一位教师编制的村干部涉农法规课程教学教案,介绍法规道德类教学培训的一般程序、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多元教学方法的应用,奢望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授课性质:村干部涉农法规教学培训。
授课班级: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村干部培训班
使用教材:甘肃省mobile28365兰州分校组编的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系列教材《村委会主任培训教程》。
课题:涉农法规
教学重点:村委会的性质
教学难点:村委会与乡政府的关系
授课类型:综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和能力目标。村民委员会组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自治单位,组织好建设好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而村干部是村民委员会的直接建设者和当事人。法律又是规定人们行为规范的最根本规范,只有遵法守法农村的各项活动才能有序展开和科学发展。因此,对村干部学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目标要求,应侧重于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学习掌握,而对于其他涉农法规只做一般性了解。
2。方法与过程目标。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通过培训教学过程让学员深刻体会和认识涉农法规中相关条款的作用、意义和目的。培养学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员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体会发现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价值与情感目标。财政支农政策的落脚点都是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我们的培训工作的落脚点也是为农民服务。因此,通过培训能够让学员树立为村民服务的道德意识;培养依法办事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法。涉农法规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培训内容。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全面的、深刻的为学员讲授。因此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讲授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设置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师生互动启发法等等。
2。学法。在长期的教学培训实践中,探究学习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针对法规道德类的教学培训更实用。探究学习法就是让学员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员探究出新的思维、新的知识,最终提高学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讨论学习法就是把学员分组并进行讨论。让学员之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讨论和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过程
在具体教学前需要将全班学员按地域差异搭配分成四个组,安排教师与学员座谈,让教师了解学员的基本状况,为备课授课做充分准备。这样我们才能有根据有目的的进行授课。
我们的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下面我们分阶段进行说明。
1。激趣导入,集中学员注意力。在教学伊始,老师应该先把学员的兴趣提起来,这样学员才有兴趣进行接下来的学习。首先提出学员感兴趣的话题,集中学员注意力。循序善诱,比如可以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村干部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以引起学员的思考。然后再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质疑、讨论、总结的方法,使学员明确本节课的课程内容,从而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创制情景可以给学员以更为直观的感觉认识。比如电影《老井》中村长克服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领导村民排除万难,终于打出了村子耗时近百年,数辈人不懈努力的一口井,村民从此喝上了甘醇的井水,可歌可泣。宋丹丹小品《相亲》,村长为了解决村里懒汉的婚姻问题,煞费苦心,安排相亲,笑料百出,笑过之后,倍觉村长可爱。电影《秋菊打官司》,村长以家长的姿态管理村民事务,闹出矛盾,尽管观众同情,还是要承担法律责任,令人深思。
通过创设情景,我们总结出村长的形象:为村民服务,任劳任怨。秉公办事,遵守法律。以此引出村长的工作职责。让大家在心里对这个问题形成思考和共鸣。学员可以进一步思考他们在村民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他们想在村民心中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任务驱动,深入主题。先提出“为什么要树立法制观念?”的问题让学员思考。通过举例说明现阶段农村老百姓包括村干部普遍法制观念淡薄的具体表现:在广大的农村,法盲的故事随处可见。再进一步分析农村老百姓法制观念薄弱的成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农耕社会的历史;自给自足的经济原因;长期封建制度的政治原因;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化原因。然后在分别展开进行讲解。比如我们可以用古罗马的元老院和中国的《桃花源记》做对比,分析法制观念薄弱的原因。进而使学员们认识到加强法制的重要性:加强法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村干部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通过对比分析,学员深刻认识到法制意识薄弱,亟需加强。认识到作为村干部树立法制观念的重要性。随即产生学习的愿望。紧接着老师顺势提出村干部应掌握哪些法律知识这一命题。村干部首先应该懂得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同时他们还应该懂得村委会处理日常工作涉及的法律知识。这样就非常顺畅的带动学员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3。探求新知、讲授课程。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最为重要,它包含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提问,学员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分析归纳,掌握基本知识。
首先用讲授法系统介绍村干部必须掌握了解的法律知识。按照一般程序,授课老师可以先介绍村民委员会“村委会的性质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的性质,使它区别于国家政权机关。村委会是一个独立的,由村民自由结成的组织集体,不属于国家机构,既不是一级国家权力机关,也不是一级基层政府,更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它只是在被授权完成某些行政事务时才能看作是行政性主体,但这时的法律后果仍然由授权的行政机关承担。”
然后村民委员会和党支部的关系就应该缕清楚,这也就是授课老师下一步的授课内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五条规定:根据党员人数成立党支部、总支部、党委会,受乡镇党委领导,由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组织,不能相互混淆,在职责上应明确区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另一方面,村党支部要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支持村民自治活动,使村民能够行使民主权利”。
再然后村民委员会与村民会议的关系就是讲解的内容。“村民会议由本村年满十八岁的村民组成,是村民实行自治的权力机构;村委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是村民实行自治的执行机构和工作机构,两者之间是自治的权力机构与执行机构、工作机构的关系。”
最后在讲解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讲解要突出这么几点内容:一是乡政府与村委会不是领导关系。二是乡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应当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三是乡政府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四是村委会应当协助乡政府开展工作,其中协助方式包括宣传、教育、动员、提供情况等内容。
对于其他法律知识,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师生互动,进行案例分析,假定不同情况,学员分组讨论、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4、巩固内化、深化理解。根据授课内容,安排相关分析案例,使学员很好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比如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
问题:村民发生纠纷,村长凭德高望重出面调停,这样做对不对?
答:对。这是村长的工作职责之一。
问题:如果纠纷发展到出了人命,村委会能否解决?
答:触犯法律,由司法机关解决。村委会不是执法机关。
问题:某村长在不规范的凭证上签字,出纳告诉村长这样不行,村长很吃惊,问“谁不行?”
答:村长这样做违反了《会计法》,应予以阻止拒绝。
问题:某村准备选举村长,乡政府知道后,推荐了两名候选人,都是德才兼备,要求村长就从这这两人中产生。这种做法是否合适?
答:乡政府这种做法违反了《村民自治法》。
问题:某村干部认为村里许多工作不好做,希望乡政府以下发文件的形式做规定,村干部就好工作了。你认为任何?
答:不行。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不属于国家机构,既不是一级国家权力机关,也不是一级基层政府,更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以村委会的名义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共同办理好本村的各项事务。
问题:有村干部提出:村干部工作繁杂,乡政府应该给村干部发工资,你怎么看?
答:村干部不是政府工作人员。 |
5。拓展提高、活学活用。教师指导,学员采用小组讨论法,共同完成练习。使用案例分析法,将本节主体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之后,使用师生互动启发法,由学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实现活学活用,拓展提高。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提出来,师生群策群力去讨论解决。
例如,学员问:某村准备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硬化道路,向乡政府申请配套资金时,被告知资金暂时困难,但有另一专项资金可以申请,建议申请此项资金,硬化道路暂放一段,这是否属于干涉村民自治?老师就可以很好的就此问题交由学员讨论,最后在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得出大家都认同的答案。学员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课堂所学知识,分析解答,能力得到拓展,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6。归纳小结、学有所获。授课最后阶段应该是学员总结,教师点评。这一届学习的内容大致如下:一是村干部的职责;二是为什么要树立法制观念;三是村委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四是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乡政府、村民会议的关系。
经过教师和学员的总结从而做到知识重现,加深理解,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达到了很好的教学培训效果。
(四)教学预测
本节课体现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教、学、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增强学员的求知欲,提高学员的探究能力,为提高工作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员,让每一位学员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后记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实践,作为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一个部分,它是培训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随着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渐受关注,如何实现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而如何在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协调统一中提供科学的教学实践方法,则成为培训教学研究的关键。
甘肃省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已有三年的时间,我们对财政支农教学实践的研究才迈开了第一步,此课题的深度研究路程更长,伴随着培训工作深入发展,相信研究工作定会“更上一层楼”。
一、本课题后续研究内容
本课题虽然完成了,但是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继续研究的,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室本课题后续研究方向。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可靠的保障机制予以支撑。在培训中,要以强化实践,突出创新,注重综合的原则,指导各培训课程就全程教学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同时从干教中心和培训学校两个层面构建保障机制。首先,根据培训课程和教学需要,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各培训课程普遍建立了全程教学实践体系实施方案,并将方案纳入总体人才培养方案中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始终。其次,多方联动,着眼效果,构建可靠的保障机制。
二、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实践体系保障机制
(一)思想保证体系。
培训学校领导、管理干部、后勤人员、教师和学员要提高认识,把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实践提高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培训工作是培训学校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教学实践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的理念。另外,通过对学员的学员政治思想教育,要让他们也在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实践与其他传统培训方式是不同的,训后取得的实效也是大相径庭。另外财政支农政策将会贯穿于中国后期的整个现代化进程当中,那么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时间也不是一朝一夕。所以在思想上也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二)组织保证体系。即建立上下协调的教学实践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和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的责任,使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均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主要强化四级组织的功能:(1)培训机构的主管领导强有力的领导、决策功能;(2)教务处及教学实践管理部门的具体管理、协调、检查功能;(3)系级教学管理机构的组织实施功能;(4)教学实践指导教师小组的指导、检查、管理、执行、考核功能。在整个实践教学组织系统中构建一个职责明确、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为提高教学实践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是过程保证体系。针对教学实践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各阶段的任务、内容、特点及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实施全方位的过程控制,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四)是制度保证体系。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本着按需施教的原则,围绕影响教学实践的诸多因素,建立健全实践室的管理制度、教学实践的过程控制制度、教学实践的教学考评制度、教学实践的资料归档制度等,严格用制度规范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促进教学实践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实践创新机制
(一)教学内容创新
对培训要求内容中涉及的知识,不但要讲精、讲透,而且要加强具有相关性知识的渗透。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对知识丰富、涉猎广泛、紧跟现实步伐的教师所授课程具有浓厚的兴趣,而对于不能反映现实的教材及内容的课程有抵触情绪。所以教学内容的创新首先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进修、自学、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素质,知识更新。其次,在教材建设上,要以财政部所要求的培训内容为基础,以农村财会人员实际所需的学科内容为中心编写教材,教材要前沿性、趋势性、创新性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大力提倡和推广分类教学法、问题探究/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在理论教学方法上,分类教学法是培训学员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年龄、岗位等差异来进行理论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财政支农培训中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案例教学法是将财政支农的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它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与实践性。同时,它是直接将教学对象纳入教学过程,并发挥其主动性,自觉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这些方法都在理论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培训内容的拓展,在以后的培训中会面临新内容,新内容可能需要新方法,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内容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创新
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赋予教学手段全新的内容,使教学手段向数字音像、多媒体和网络通信等现代教学手段方向发展。通过教学内容模式的创新,将教学内容框架化、层次化和简洁化,同时,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尤其是多媒体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经济学课程中,采用教学课件,通过对原有教学内容的重新调整,来加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概括性,突出理论的公式化和图形化,使原有庞大和繁杂的教学内容缩减为若干个清晰明了的教学板块,然后通过框架式方法来表达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层次鲜明,更便于学员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重点内容。
四、建立教学实践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教学实践质量评估体系
教学实践质量评估体系主要是针对培训方和教师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来构建。根据教学实践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全面详细、可操作性强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主管部门抽查、培训机构内部督督查、学员评教等多种手段进行检查评估,定期通报评估结果,并与组织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二)教学实践的绩效评价体系
教学实践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学员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方面的解答能力、具体业务操作能力等综合表现进行构建。其中包括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出勤纪律、理论教学成绩、教学实践中语言表达能力、具体业务处理能力等,采取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学员所在单位联动的机制,把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绩效考核与学员在单位的年终考核挂钩。
参考文献
[1] 范松仁《发展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
[2] 舒煜,张晓娜,陈宗科《陕西农村财会人员培训需求状况调研报告》西部财,2009年
[3] 崔春香《认真做好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山西财税,2009年
[4] 陈华《浅谈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与建设和谐新农村》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年
[5] 高莲莲《关于农村干部培训的探索》山西农经,2009年
[6] 霍益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亮点》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
[7] 顾金峰,阳金萍《日本农业教育培训经验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的启示》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
[8] 朱浩,张日新《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干部培训:韩国的经验与启示》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
[9] 李晓英《和谐社会视野下关于农业教育的思考》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
[10] 陈桂君,张善文《浅谈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素质的措施与途径》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
[11] 王满亭《农村财会队伍建设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关系的思考》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
[12] 杨建国《加强财政系统岗位和支农惠农政策培训力度全面提升财政干部职工综合素质》财会研究,2010年
[13]温家宝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8月18日
[14] 孙明中《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探究》高校讲坛2011年
[15] 冯中强《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与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年
[16] 付静《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研究 2010年
[17] 齐磊,刘丽《财政支农培训中案例教学实践与探讨》宏观管理 2010年
[18] 舒煜、张晓娜、陈宗科《陕西省农村财会人员培训需求状况调研报告》 财政探索和研究 2010年
[19] 陕西省mobile28365汉中分校《农村财会人员政支农政策培训“七步工作法”》财会研究
课题组长:赵喜泉
副组长:杨泾民 李晓红 罗增福
成 员:
王锡庆 白老虎 李 伟 于金惠 闫秀萍 周 婧 李 征 唐永敏 魏物春 杨克佩 陈 虹 黄 英 张小燕 马爱平 代升波